Image
Image

大同市昌榮投資有限公司 陽高縣王官屯鎮南唐窯村粉煤灰填溝造地項目(階段性)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


編輯:2024-05-15 08:00:00


2023 4 12 日,陽高縣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對本項目進行了備案,項目代碼為:2304-140221-89-05-229822。建設地點位于陽高縣王官屯鎮南唐窯村西北側約 370m。本項目總投資9603萬元,勞動定員20人,本項目項目占地約240500m2(其中填埋場占地面積 199062m2,道路占地面積41438m2),灰渣填埋量約120m3。填溝后可以實現造地面積約 72000m2,綠化面積約 62000m2。根據項目土地復墾方案,本項目實際復墾土地面積為17.3145hm2,復墾后耕地 5.9134hm2,喬木林地 0.4273hm2,灌木林地 9.4046hm2,溝渠 0.2047hm2,水工建筑用地 0.9738hm2,田坎 0.3907hm2。設計約2.2 年完成。202310月由山西藍之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編制完成《陽高縣王官屯鎮南唐窯村粉煤灰填溝造地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20231024日,大同市生態環境局以同環函(服務)[2023]67號文對本項目進行了環評批復。本次對項目進行階段性驗收,驗收范圍包括:粉煤灰的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場地平整工程、擋灰墻工程、初期排水工程(包括初期排水溝、排水涵管、排水豎井、集水池)、初期邊坡防護工程,及配套運灰道路工程。本次驗收的工程內容已建成,項目已具備粉煤灰綜合治理條件,本次驗收不包括項目后期運營過程中涉及的環境污染防護措施及生態恢復治理措施。項目在期滿封場后將進行綜合治理成果驗收,屆時將對后期運營各項環境污染防護措施及生態恢復治理措施等內容進行驗收。

3-2-2    項目環評時的內容及目前實際建設進度表

工程名稱

工程內容

環評建設內容

實際建設內容

初期壩

在場址內建造兩座初期壩,作為初期運行時的擋灰壩,以利于灰渣排水固結和穩定灰渣壩的坡腳等多功能作用。溝內石料充足,初期壩均采用堆石壩。北初期壩頂的軸線長約 60m ,壩高約 14m ,北初期壩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2;南初期壩頂的軸線長約 100m ,壩高約 8m,南初期壩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

與環評一致,現建設北初期壩,壩頂的軸線長約 60m ,壩高約 14m ,北初期壩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2;南初期壩頂的軸線長約100m ,壩高約 8m,南初期壩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

隔離壩

 

在場址內設置了兩座隔離壩,兩座隔離壩均位于場址的東北側。溝內石料充足,隔離壩均采用堆石壩。隔離壩一的軸線長約 15m,壩高約 4m ,隔離壩一的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隔離壩二的軸線長約100m ,壩高約 20m ,隔離壩二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

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實際建設隔離壩二的軸線長約100m ,壩高約 20m ,隔離壩二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 未建設隔離壩一本項目是堆場投運以后,填埋期中建設隔離壩一

后期子壩

 

后期子壩均采用碾壓粉煤灰填筑子壩,共有四級子壩, 各級子壩壩高均為10m,子壩頂寬 10m。下游壩面坡度為 14,上游壩面坡度為 13.5,各級子壩下游壩面覆土 0.5m 后采用漿砌石框格護面,格內覆土并植草護面。

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實際未建設后期子壩。填埋中期隨填埋量和高度建設。

截洪溝

在壩與山坡交界處壩肩及壩腳處均設置截洪溝。截洪溝采用 M7.5 水泥砂漿砌 MU30 漿砌石石材,M10 水泥砂漿砌筑,M7.5 水泥砂漿勾縫,底部采用 C15 混凝土墊層,壁厚400mm。截洪溝末端接入干砌石護坦,經消能后排入自然沖溝。

與環評一致,在壩與山坡交界處壩肩及壩腳處均設置截洪溝。截洪溝采用 M7.5 水泥砂漿砌 MU30 漿砌石石材,M10 水泥砂漿砌筑,M7.5 水泥砂漿勾縫,底部采用 C15 混凝土墊層,壁厚400mm

馬道排水溝

馬道截洪溝溝頂寬 0.3m,溝底寬 0.3m,溝深 0.3m,溝底坡度為 0.003。截水溝采用 M7.5 水泥砂漿砌 MU30 片石,底部采用 C15 混凝土墊層,壁厚400mm

與環評一致,現建設初期壩馬道排水溝溝頂寬 0.3m,溝底寬 0.3m,溝深 0.3m。截水溝采用 M7.5 水泥砂漿砌 MU30 片石,底部采用 C15 混凝土墊層,壁厚400mm,后期隨填埋量建設后期子壩馬道排水。

攔洪壩和

排洪管

在場址上游構筑攔洪壩,攔洪壩的壩頂標高為 1218.0m 。對上游面進行削坡放緩、碾壓密實加固同時對上游壩面及坡腳進行防護,上游壩面采用漿砌石防護,上游坡腳采用鉛絲石籠進行防護。在壩下設置排洪管,將上游洪水順利排往下游,壩下排洪管的管徑為 1.4m,長度約 350m ,結合自然地形考慮設置在攔洪壩的東側壩下,結合場址的自然地形, 排洪管的走向為由西向東,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消能之后排向場址東側的山溝。

與環評一致,在場址上游構筑攔洪壩,攔洪壩的壩頂標高為 1218.0m 。在壩下設置排洪管,將上游洪水順利排往下游,壩下排洪管的管徑為 1.4m,長度約550m,實際結合現場實際考慮設置在攔洪壩的南側初期壩下,結合現場實際的自然地形, 排洪管的走向為由北向南,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消能之后排向場址南測的山溝。

消力池

在副壩二下游建設消力池一座,消力池容積 200m3,鋼筋混凝土結構,斷面尺寸確定為:10m×5m×4m(長××深)。

結合現場情況在北初期壩下游建設消力池一座,消力池容積 240m3

邊坡防護

工程

填充體每堆高 10m 設置 3m 寬的馬道,邊坡坡比 13.0,坡面覆土 1.0m,邊坡防護型式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進行防護。

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邊坡防護工程按照填埋中期隨填埋量和高度建設邊坡防護型式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進行防護。

防滲

工程

本項目庫底防滲采用單人工復合襯層,將場址庫底清基后覆 0.75m 的粘土襯層,平整后鋪 1.5mm 厚高密度聚乙烯膜,再覆土 0.3m 作為保護層。 場址庫區底部防滲膜上部設置排滲系統,用于排出灰渣底部的滲水。排滲系統由初期壩上游的排滲盲溝、排滲管和下游的集滲池組成。滲水通過排滲盲溝、排滲管進入下游集滲池,集滲池內滲水用泵抽回場內用于噴灑,不外排。排滲盲溝采用直徑為 150mm 的塑料盲管,四周為反濾層及土工布。排滲盲管下游端、穿初期壩位置處與內徑為 150mm 滲濾液導排管相接,采用鋼骨架塑料復合管。在南北兩個初期壩及副壩二下游各布置集滲池 1座,共 3 座集滲池,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座集滲池容積為100m3

與環評一致,庫底防滲采用單人工復合襯層,將場址庫底清基后覆 0.75m 的粘土襯層,平整后鋪 1.5mm 厚高密度聚乙烯膜,再覆土 0.3m 作為保護層。場址庫區底部防滲膜上部設置排滲系統,用于排出灰渣底部的滲水,在南北兩個初期壩及副壩二下游各布置集滲池1座,共3座集滲池,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座集滲池容積為125m3

填充工程

 

填溝造地采用邊作業邊封頂的方式,從初期壩開始堆放,運輸車輛在指定位置卸料后,由推土機由南向北、由低到高沿平整后的溝底鋪設,并分層碾壓。當達到高度后要及時采取表面密封措施。

與環評一致。從初期壩開始堆放,運輸車輛在指定位置卸料后,由推土機由南向北、由低到高沿平整后的溝底鋪設,并分層碾壓。當達到高度后要及時采取表面密封措施。

邊坡防護及覆土造地及造林

覆土工程:馬道和平臺覆土前應先粉煤灰整平、碾壓(或機械夯實),然后覆 20cm 厚粘性土,土料的含水量要求在 16%~20%范圍,若含水量不夠時應在土料場灑水拌勻,覆土后應進行碾壓(或機械夯實),要求干容重不低于 1.55t/m3,之后再覆土至設計厚度,土料盡量選輕壤土、中壤土或沙質粘土,用推土機推平,不得含有大的物體塊、植物根及其他雜物等。堆巖坡面覆土要求分層壓實,壓實度不小于 0.9

對于采取植物措施的馬道、平臺和坡面需要進行覆蓋黃土,填充體坡面形成后在坡面覆土 1.0m,形成平臺后在頂部覆土 1.0m,先鋪設約 0.5m 厚的低肥效生土,然后再鋪設熟土壤 0.5m,以滿足種植植物的用地要求。邊坡防護:填充體每堆高 10m 設置 3m 寬的馬道,邊坡坡比 13.0,坡面覆土 1.0m,邊坡防護型式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進行防護。造地工程:覆土后進行土地復墾,應保證平臺平整,無大的起伏,由中間向兩側岸邊截洪溝成 2%的坡降,保證雨水可順利排至周邊截洪溝。邊坡復墾為灌木林地,馬道復墾為喬木林地,頂部平臺復墾為耕地。

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未進行封場覆土工程造地工程

公輔工程

取土

 

項目不設取土場,填埋場覆土首先利用場內表土,不足部分再外購黃土用于表層復墾。

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未進行填埋場覆土,后期填埋場覆土首先利用場內表土,不足部分再外購黃土用于表層復墾。項目不設取土場

洗車平臺

 

在南側初期壩和北側初期壩入口處各設置洗車平臺一座,運灰車輛沖洗廢水經 30m3收集池沉淀后循環使用。

與環評一致,進場道路只有南初期壩一條,故只在在南側初期壩入口處設置洗車平臺一座,運灰車輛沖洗廢水經30m3收集池沉淀后循環使用。

運輸道路

 

場外運輸道路全長為 9km,擬選運輸路線為:陽高電廠→利用 S301 省道(長度約 3km)→新建運輸道路(長度 6km)→場址。

 

與環評一致,場外運輸道路全長為 9km,擬選運輸路線為:陽高電廠→利用 S301 省道(長度約 3km)→新建運輸道路(長度 6km)→場址。

 

管理站

 

管理站占地面積為 300m2,建筑面積 50 m2,設有辦公室、值班室,50m3 水池一座。

企業未建設管理站,在附近村中租用民房作為值班室。

公用工程

供水

填埋場的生活、生產水源由南唐窯村生活用水管道接引,接入管理站水箱(50m3的玻璃鋼水箱)供管理站內工作人員日常使用。

企業未建設管理站,在附近村中租用民房作為值班室,值班室由南唐窯村生活用水管道接引,供管理站內工作人員日常使用。

供電

項目用電電源從南唐窯村通過線路引接,采用架空線引接至場址管理站的箱變,再由箱變引接至各個用電負荷。

與環評一致,電源從南唐窯村通過線路引接,再由箱變引接至各個用電負荷。

供熱

管理站取暖采用電采暖。

與環評一致,管理站取暖采用電采暖。

環保工程

廢氣

灰渣在電廠內調濕后出場,運灰車輛采用廂式運輸;灑水抑塵,避免大風天氣作業;每天定期對作業面灑水降塵;填充一個區域后及時覆土,每造出一個平臺,及時進行復墾;運灰車輛進出廠進行輪胎沖洗。

與環評一致,灰渣在電廠內調濕后出場,運灰車輛采用廂式運輸;灑水抑塵,避免大風天氣作業;每天定期對作業面灑水降塵;填充一個區域后及時覆土;運灰車輛進出廠進行輪胎沖洗。

廢水

在壩與山坡交界處壩肩及壩腳處均設置截洪溝,截洪溝末端接入干砌石護坦,經消能后排入自然沖溝。在場址上游構筑攔洪壩,在壩下設置排洪管,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消能之后排向場址東側的山溝;生活污水排入旱廁,定期由附近農民清掏外運,用于農田施肥;洗車平臺廢水經沉淀后循環使用,不外排。

與環評一致,在壩與山坡交界處壩肩及壩腳處均設置截洪溝,截洪溝末端接入干砌石護坦,經消能后排入自然沖溝。在場址上游構筑攔洪壩,在壩下設置排洪管,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消能之后排向場址南側的山溝;生活污水排入旱廁,定期由附近農民清掏外運,用于農田施肥;洗車平臺廢水經沉淀后循環使用,不外排。

噪聲

限制車速,限制鳴笛;合理安排作業時間,夜間不作業,分塊回填。

完成

生態恢復

填溝后可以實現綠化面積約 9.83hm2

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后期完成

大同市昌榮投資有限公司陽高縣王官屯鎮南唐窯村粉煤灰填溝造地項目包括工程內容:粉煤灰、爐渣及少量脫硫石膏作為填充物對荒溝進行土地復墾。

一、填溝造地工程

1、場地清理

環評:在進行回填前,首先進行場地清理,*樹根、雜草等附著物。經現場調查,項目所在地原為私挖濫采礦坑,庫底有少量松樹,因此清理庫底時需對此部分松樹進行移植,待防滲地基做好后,分區進行填埋。*對施工有影響、易刺穿土工膜的障礙物(如樹根等),清基厚度不小于 500mm,場地清理表土用于回填場封場時覆土綠化,雜草、樹根清理后,將地表到耕地層約0.5m 厚表土土壤單獨剝離,并分區專門堆置保存,以備日后生態恢復時使用,隨后進行場地整平,夯實地基。土堆高度不宜超過 510m

驗收調查:現已對全部廠區進行清理,場地清理表土用于回填場封場時覆土綠化,雜草、樹根清理后,將地表到耕地層約0.5m 厚表土土壤單獨剝離,并分區專門堆置保存,以備日后生態恢復時使用,隨后進行場地整平,夯實地基,與環評一致。沒有超挖。

2、場地平整

環評:填埋場域底部原地形為不規則形,平整坡底,坡底清基平整后基本無植被,并用外購土進行壓實以滿足填埋場承載力要求和鋪設土工膜的要求。邊坡平整要求:邊坡在鋪設防滲膜之前,先對邊坡裸露松動巖石進行清理,然后對坡面進行整平,*一切尖角雜物,欠坡回填夯實,負坡削坡挖平,為復合土工膜鋪設提供工作面。按照一定的設計標高及坡度進行場地整平(溝底橫向坡度一般不小于 2%,縱向坡度根據溝底縱坡及溝內地形,一般控制在 8%以內;兩側邊溝一般應按保證坡體穩定)。其次應進行壓實,涉及填挖方時,還應分層碾壓,壓實度不小于 93%

驗收調查:本項目已按環評要求進行底部平整工程滿足填埋場承載力要求和鋪設土工膜的要求。按環評要求以對坡面進行整平,*一切尖角雜物,欠坡回填夯實,負坡削坡挖平,為復合土工膜鋪設提供工作面。

3、防滲工程

環評:本填埋場兩側部分邊坡坡度較大,當邊坡坡度大于 45°時,需要先

對邊坡進行掛網噴漿,然后再鋪設高密度聚乙烯膜;當邊坡坡度小于 45°時,直

接在坡面上鋪設 0.75m 粘土襯層 +1.5mmHDPE 土工膜+0.3m 厚壓實黃土。本項目填埋場溝底防滲采用單人工復合襯層,將場址庫底清基后覆 0.75m 的粘土襯層,平整后鋪 1.5mm 厚高密度聚乙烯膜,再覆土 0.3m 作為保護層,整個防滲層的防滲*滿足《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20)中第 5.3.1 條要求。場址庫區底部防滲膜上部設置排滲系統,用于排出灰渣底部的滲水。排滲系統由初期壩上游的排滲盲溝、排滲管和下游的集滲池組成。滲水通過排滲盲溝、排滲管進入下游集滲池,集滲池內滲水用泵抽回場內用于噴灑,不外排。排滲盲溝采用直徑為 150mm 的塑料盲管,四周為反濾層及土工布。排滲盲管下游端、穿初期壩位置處與內徑為 150mm 滲濾液導排管相接,采用鋼骨架塑料復合管。在南、北兩個初期壩及副壩二下游各設集滲池一座,共 3 座集滲池,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座集滲池容積為 100m3

驗收調查:按環評要求建設當邊坡坡度大于 45°時,先對邊坡進行掛網噴漿,然后再鋪設高密度聚乙烯膜;當邊坡坡度小于 45°時,直接在坡面上鋪設 0.75m 粘土襯層 +1.5mmHDPE 土工膜+0.3m 厚壓實黃土。溝底防滲采用單人工復合襯層,將場址庫底清基后覆 0.75m 的粘土襯層,平整后鋪 1.5mm 厚高密度聚乙烯膜,再覆土 0.3m 作為保護層。在南、北兩個初期壩及副壩二下游各設集滲池一座,共 3 座集滲池,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座集滲池容積為 125m3

4、初期壩及隔離壩

環評要求:在場址內建造了兩座初期壩,作為初期運行時的擋灰壩,以利于灰渣排水固結和穩定灰渣壩的坡腳等多功能作用。溝內石料充足,初期壩均采用堆石壩。北初期壩頂的軸線長約60m ,壩高約14m ,北初期壩壩頂寬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2;南初期壩頂的軸線長約100m ,壩高約8m,南初期壩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 均為 1 2。為保證充分利用場址的自然地形,在場址內設置兩座隔離壩,兩座隔離壩均位于場址的東北側。溝內石料充足,隔離壩均采用堆石壩。隔離壩一的軸線長約15m,壩高約4m ,隔離壩一的壩頂寬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隔離壩二的軸線長約100m ,壩高約20m ,隔離壩二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 。隔離壩可與初期壩一并實施,也可在加筑子壩時再實施。

驗收調查:本項目已按環評要求在場址內建造了兩座初期壩,作為初期運行時的擋灰壩,以利于灰渣排水固結和穩定灰渣壩的坡腳等多功能作用。溝內石料充足,初期壩均采用堆石壩。北初期壩頂的軸線長約 60m ,壩高約 14m ,北初期壩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2;南初期壩頂的軸線長約 100m ,壩高約 8m,南初期壩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 均為 1 2,建設隔離壩二,離壩二的軸線長約100m ,壩高約20m ,隔離壩二壩頂寬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 。未建設隔離壩一。后期在填埋中隨填埋量和高度建設完成。

5、后期子壩排洪系統

環評:后期子壩均采用碾壓粉煤灰填筑子壩,共有四級子壩,各級子壩壩高均為10m,子壩頂寬 10m。下游壩面坡度為 1:4,上游壩面坡度為 1:3.5,各級子壩下游壩面覆土 0.5m 后采用漿砌石框格護面,格內覆土并植草護面。子壩與山坡交界處壩肩及壩腳處均設置截洪溝,壩面設置漿砌石臺階。

驗收調查: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未建設后期子壩。后期在填埋中隨填埋量和高度建設完成

6、排洪系統覆土、邊坡防護和造地工程

環評:1)攔洪壩及排洪管:場址上游構筑攔洪壩體,攔洪壩的壩頂標高為 1218.0m 。需要對上游面進行削坡放緩、碾壓密實加固,上游坡面削坡后的坡度不陡于 1:2.5,確保上游壩坡的穩定性,同時對上游壩面及坡腳進行防護,上游壩面采用漿砌石防護,上游坡腳采用鉛絲石籠進行防護在攔洪壩下設置排洪管,將上游洪水順利排往下游,壩下排洪管的管徑為1.4m,長度約 350m ,結合自然地形考慮設置在攔洪壩的東側壩下,實施方案為挖開敷設后分層回填。結合場址的自然地形,排洪管的走向為由西向東,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在副壩二下游設置消力池一座,容積200m3,上游洪水經消能之后排向場址東側的山溝。

驗收調查:按環評要求建設,本項目場址上游構筑攔洪壩體,攔洪壩的壩頂標高為1218m,對上游壩面及坡腳進行防護,上游壩面采用漿砌石防護,上游坡腳采用鉛絲石籠進行防護。在攔洪壩下設置排洪管,實際結合現場實際考慮設置在攔洪壩的南側初期壩下,結合現場實際的自然地形, 排洪管的走向為由北向南,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消能之后排向場址南測的山溝。將上游洪水順利排往下游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在北初期壩下游設置消力池一座,容積240m3上游洪水經消能之后排向場址南側的山溝。

環評:(2)截洪溝:在壩與山坡交界處壩肩及壩腳處均設置截洪溝。截洪溝采用 M7.5 泥砂漿砌 MU30 漿砌石石材,M10水泥砂漿砌筑,M7.5水泥砂漿勾縫,底部采用 C15混凝土墊層,壁厚400mm。截洪溝末端接入干砌石護坦,經消能后排入自然沖溝。

驗收調查:按環評要求在壩與山坡交界處壩肩及壩腳處均設置截洪溝。截洪溝采用 M7.5 泥砂漿砌 MU30 漿砌石石材,M10水泥砂漿砌筑,M7.5水泥砂漿勾縫,底部采用 C15混凝土墊層,壁厚400mm。截洪溝末端接入干砌石護坦,經消能后排入自然沖溝

7、覆土、邊坡防護和造地工程

環評:1)覆土工程:馬道和平臺覆土前應先將灰渣整平、碾壓(或機械夯實),然后覆20cm厚粘性土,土料的含水量要求在 16%~20%范圍,若含水量不夠時應在土料場灑水拌勻,覆土后應進行碾壓(或機械夯實),要求干容重不低于 1.55t/m3,之后再覆土至設計厚度,土料盡量選輕壤土、中壤土或沙質粘土,用推土機推平,不得含有大的物體塊、植物根及其他雜物等。堆巖坡面覆土要求分層壓實,壓實度不小于 0.9。對于采取植物措施的馬道、平臺和坡面需要進行覆蓋黃土,填充體坡面形成后在坡面覆土1.0m,形成平臺后在頂部覆土1.0m,先鋪設約0.5m厚的低肥效生土,然后再鋪設熟土壤 0.5m,以滿足種植植物的用地要求。

驗收調查: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后期堆場投運以后進行覆土。

環評:2)邊坡防護及造地工程:填充體每堆高10m設置3m寬的馬道,邊坡坡比1:3.0,坡面覆土1.0m,邊坡防護型式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進行防護。覆土后進行土地復墾,應保證平臺平整,無大的起伏,由中間向兩側岸邊截洪溝成 2%的坡降,保證雨水可順利排至周邊截洪溝。邊坡復墾為灌木林地,馬道復墾為喬木林地,頂部平臺復墾為耕地。

驗收調查:按環評要求邊坡防護型式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進行防護。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后期填充完成后進行復墾

8、輔助工程

環評:1)取土場:本項目采用邊作業邊封頂的方式,坡面和平臺覆土首先來源于填埋場表層剝離土,剝離后的表土堆放于后期未填埋場,填埋場覆土首先利用場內表土,不足部分再由建設單位從眾和村購入,并運輸到現場,表土及購入土方能夠滿足坡面和平臺覆土用量。取土方式全部采用挖掘機取土,取土時要求從上到下就地取土,取土后盡量放緩邊坡,挖土后用挖掘機挖斗壓實,保證邊坡穩定性,對邊坡必須采取削坡、護坡支護等保護措施,確保工程質量。表層土臨時堆放場所要進行苫蓋防塵,運輸車輛進行苫蓋,并對運輸道路進行灑水抑塵,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粉塵排放。

驗收調查:按環評要求本項目采用邊作業邊封頂的方式,坡面和平臺覆土首先來源于填埋場表層剝離土,剝離后的表土堆放于后期未填埋場,不設取土場

環評:2運輸道路:場址外運輸道路即電廠至場址邊界的運輸道路,灰渣及少量脫硫石膏將通過該運輸道路輸送至場址。場外運輸道路全長為 9km,擬選運輸路線為:陽高電廠→利用S301 省道 (長度約 3km)→新建運輸道路(長度 6km)→場址。S301 國道可以滿足正常灰渣運輸要求,可利用長度為 3km。場址內運輸道路即場址邊界至場址溝底的運輸道路,場址場內運輸道路總長約為 1000m,道路等級為四級廠外道路,采用泥結碎石路面,路面寬為 6m,道路做法從上到下依次為:40mm 磨耗層、200mm 泥結碎礫石面層、150 碎礫石基層、200mm水泥石灰土。

驗收調查:按環評要求本項目場址外運輸道路即電廠至場址邊界的運輸道路場外運輸道路全長為 9km,運輸路線為:陽高電廠→利用S301 省道 (長度約 3km)→新建運輸道路(長度 6km)→場址。場址場內運輸道路總長約為 1000m,道路等級為四級廠外道路,采用泥結碎石路面,路面寬為 6m,道路做法從上到下依次為:40mm 磨耗層、200mm 泥結碎礫石面層、150 碎礫石基層、200mm水泥石灰土。

環評:2洗車平臺:洗車平臺設置在填溝造地區出口處附近,配套設置30m3的沉淀池及運灰車輛沖洗廢水循環利用系統。在南側荒溝和北側荒溝出口處各設置洗車平臺一座,每個洗車平臺帶有容積30m3的水池。運灰車輛沖洗廢水經沉淀后循環使用,不外排。

驗收調查:本項目進場道路只有南初期壩一條,故只在在南側初期壩入口處設置洗車平臺一座,運灰車輛沖洗廢水經30m3集池沉淀后循環使用。不外排。

3.2.5 工程主要變更情況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及生態環境部“關于印發污染影響類建設項目重大變動清單(試行)的通知”(環辦環評函【2020688號),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生產工藝和環境保護措施五個因素中的一項或者一項以上發生重大變動,且可能導致環境影響顯著變化(特別是不利環境影響加重的),界定為重大變動。

環評防治措施

實際建設情況

是否為重大變更

在南、北兩個初期壩及副壩二下游各設集滲池一座,共 3 座集滲池,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座集滲池容積為 100m3

在南、北兩個初期壩及副壩二下游各設集滲池一座,共 3 座集滲池,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座集滲池容積為 125m3

在場址內設置兩座隔離壩,兩座隔離壩均位于場址的東北側。溝內石料充足,隔離壩均采用堆石壩。隔離壩一的軸線長約15m,壩高約4m ,隔離壩一的壩頂寬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隔離壩二的軸線長約100m ,壩高約20m ,隔離壩二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 。隔離壩可與初期壩一并實施,也可在加筑子壩時再實施。

 

已建設隔離壩二,離壩二的軸線長約100m ,壩高約20m ,隔離壩二壩頂寬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 。未建設隔離壩一。后期在填埋中隨填埋量和高度建設完成。

在攔洪壩下設置排洪管,結合場址的自然地形,排洪管的走向為由西向東,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在副壩二下游設置消力池一座,容積200m3,上游洪水經消能之后排向場址東側的山溝。

 

在攔洪壩下設置排洪管,實際結合現場實際考慮設置在攔洪壩的南側初期壩下,結合現場實際的自然地形, 排洪管的走向為由北向南,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消能之后排向場址南測的山溝。將上游洪水順利排往下游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在北初期壩下游設置消力池一座,容積240m3,上游洪水經消能之后排向場址南側的山溝。

在南側荒溝和北側荒溝出口處各設置洗車平臺一座,每個洗車平臺帶有容積30m3的水池。運灰車輛沖洗廢水經沉淀后循環使用,不外排。

 

本項目進場道路只有南初期壩一條,故只在在南側初期壩入口處設置洗車平臺一座,運灰車輛沖洗廢水經30m3收集池沉淀后循環使用。不外排。

 

經實地調查,本項目實際建成與環評變更不存在重大變動。

 

?

1

大同市昌榮投資有限公司 陽高縣王官屯鎮南唐窯村粉煤灰填溝造地項目(階段性)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


編輯:2024-05-15 08:00:00


2023 4 12 日,陽高縣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對本項目進行了備案,項目代碼為:2304-140221-89-05-229822。建設地點位于陽高縣王官屯鎮南唐窯村西北側約 370m。本項目總投資9603萬元,勞動定員20人,本項目項目占地約240500m2(其中填埋場占地面積 199062m2,道路占地面積41438m2),灰渣填埋量約120m3。填溝后可以實現造地面積約 72000m2,綠化面積約 62000m2。根據項目土地復墾方案,本項目實際復墾土地面積為17.3145hm2,復墾后耕地 5.9134hm2,喬木林地 0.4273hm2,灌木林地 9.4046hm2,溝渠 0.2047hm2,水工建筑用地 0.9738hm2,田坎 0.3907hm2。設計約2.2 年完成。202310月由山西藍之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編制完成《陽高縣王官屯鎮南唐窯村粉煤灰填溝造地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20231024日,大同市生態環境局以同環函(服務)[2023]67號文對本項目進行了環評批復。本次對項目進行階段性驗收,驗收范圍包括:粉煤灰的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場地平整工程、擋灰墻工程、初期排水工程(包括初期排水溝、排水涵管、排水豎井、集水池)、初期邊坡防護工程,及配套運灰道路工程。本次驗收的工程內容已建成,項目已具備粉煤灰綜合治理條件,本次驗收不包括項目后期運營過程中涉及的環境污染防護措施及生態恢復治理措施。項目在期滿封場后將進行綜合治理成果驗收,屆時將對后期運營各項環境污染防護措施及生態恢復治理措施等內容進行驗收。

3-2-2    項目環評時的內容及目前實際建設進度表

工程名稱

工程內容

環評建設內容

實際建設內容

初期壩

在場址內建造兩座初期壩,作為初期運行時的擋灰壩,以利于灰渣排水固結和穩定灰渣壩的坡腳等多功能作用。溝內石料充足,初期壩均采用堆石壩。北初期壩頂的軸線長約 60m ,壩高約 14m ,北初期壩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2;南初期壩頂的軸線長約 100m ,壩高約 8m,南初期壩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

與環評一致,現建設北初期壩,壩頂的軸線長約 60m ,壩高約 14m ,北初期壩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2;南初期壩頂的軸線長約100m ,壩高約 8m,南初期壩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

隔離壩

 

在場址內設置了兩座隔離壩,兩座隔離壩均位于場址的東北側。溝內石料充足,隔離壩均采用堆石壩。隔離壩一的軸線長約 15m,壩高約 4m ,隔離壩一的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隔離壩二的軸線長約100m ,壩高約 20m ,隔離壩二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

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實際建設隔離壩二的軸線長約100m ,壩高約 20m ,隔離壩二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 未建設隔離壩一本項目是堆場投運以后,填埋期中建設隔離壩一

后期子壩

 

后期子壩均采用碾壓粉煤灰填筑子壩,共有四級子壩, 各級子壩壩高均為10m,子壩頂寬 10m。下游壩面坡度為 14,上游壩面坡度為 13.5,各級子壩下游壩面覆土 0.5m 后采用漿砌石框格護面,格內覆土并植草護面。

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實際未建設后期子壩。填埋中期隨填埋量和高度建設。

截洪溝

在壩與山坡交界處壩肩及壩腳處均設置截洪溝。截洪溝采用 M7.5 水泥砂漿砌 MU30 漿砌石石材,M10 水泥砂漿砌筑,M7.5 水泥砂漿勾縫,底部采用 C15 混凝土墊層,壁厚400mm。截洪溝末端接入干砌石護坦,經消能后排入自然沖溝。

與環評一致,在壩與山坡交界處壩肩及壩腳處均設置截洪溝。截洪溝采用 M7.5 水泥砂漿砌 MU30 漿砌石石材,M10 水泥砂漿砌筑,M7.5 水泥砂漿勾縫,底部采用 C15 混凝土墊層,壁厚400mm

馬道排水溝

馬道截洪溝溝頂寬 0.3m,溝底寬 0.3m,溝深 0.3m,溝底坡度為 0.003。截水溝采用 M7.5 水泥砂漿砌 MU30 片石,底部采用 C15 混凝土墊層,壁厚400mm

與環評一致,現建設初期壩馬道排水溝溝頂寬 0.3m,溝底寬 0.3m,溝深 0.3m。截水溝采用 M7.5 水泥砂漿砌 MU30 片石,底部采用 C15 混凝土墊層,壁厚400mm,后期隨填埋量建設后期子壩馬道排水。

攔洪壩和

排洪管

在場址上游構筑攔洪壩,攔洪壩的壩頂標高為 1218.0m 。對上游面進行削坡放緩、碾壓密實加固同時對上游壩面及坡腳進行防護,上游壩面采用漿砌石防護,上游坡腳采用鉛絲石籠進行防護。在壩下設置排洪管,將上游洪水順利排往下游,壩下排洪管的管徑為 1.4m,長度約 350m ,結合自然地形考慮設置在攔洪壩的東側壩下,結合場址的自然地形, 排洪管的走向為由西向東,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消能之后排向場址東側的山溝。

與環評一致,在場址上游構筑攔洪壩,攔洪壩的壩頂標高為 1218.0m 。在壩下設置排洪管,將上游洪水順利排往下游,壩下排洪管的管徑為 1.4m,長度約550m,實際結合現場實際考慮設置在攔洪壩的南側初期壩下,結合現場實際的自然地形, 排洪管的走向為由北向南,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消能之后排向場址南測的山溝。

消力池

在副壩二下游建設消力池一座,消力池容積 200m3,鋼筋混凝土結構,斷面尺寸確定為:10m×5m×4m(長××深)。

結合現場情況在北初期壩下游建設消力池一座,消力池容積 240m3

邊坡防護

工程

填充體每堆高 10m 設置 3m 寬的馬道,邊坡坡比 13.0,坡面覆土 1.0m,邊坡防護型式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進行防護。

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邊坡防護工程按照填埋中期隨填埋量和高度建設邊坡防護型式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進行防護。

防滲

工程

本項目庫底防滲采用單人工復合襯層,將場址庫底清基后覆 0.75m 的粘土襯層,平整后鋪 1.5mm 厚高密度聚乙烯膜,再覆土 0.3m 作為保護層。 場址庫區底部防滲膜上部設置排滲系統,用于排出灰渣底部的滲水。排滲系統由初期壩上游的排滲盲溝、排滲管和下游的集滲池組成。滲水通過排滲盲溝、排滲管進入下游集滲池,集滲池內滲水用泵抽回場內用于噴灑,不外排。排滲盲溝采用直徑為 150mm 的塑料盲管,四周為反濾層及土工布。排滲盲管下游端、穿初期壩位置處與內徑為 150mm 滲濾液導排管相接,采用鋼骨架塑料復合管。在南北兩個初期壩及副壩二下游各布置集滲池 1座,共 3 座集滲池,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座集滲池容積為100m3

與環評一致,庫底防滲采用單人工復合襯層,將場址庫底清基后覆 0.75m 的粘土襯層,平整后鋪 1.5mm 厚高密度聚乙烯膜,再覆土 0.3m 作為保護層。場址庫區底部防滲膜上部設置排滲系統,用于排出灰渣底部的滲水,在南北兩個初期壩及副壩二下游各布置集滲池1座,共3座集滲池,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座集滲池容積為125m3

填充工程

 

填溝造地采用邊作業邊封頂的方式,從初期壩開始堆放,運輸車輛在指定位置卸料后,由推土機由南向北、由低到高沿平整后的溝底鋪設,并分層碾壓。當達到高度后要及時采取表面密封措施。

與環評一致。從初期壩開始堆放,運輸車輛在指定位置卸料后,由推土機由南向北、由低到高沿平整后的溝底鋪設,并分層碾壓。當達到高度后要及時采取表面密封措施。

邊坡防護及覆土造地及造林

覆土工程:馬道和平臺覆土前應先粉煤灰整平、碾壓(或機械夯實),然后覆 20cm 厚粘性土,土料的含水量要求在 16%~20%范圍,若含水量不夠時應在土料場灑水拌勻,覆土后應進行碾壓(或機械夯實),要求干容重不低于 1.55t/m3,之后再覆土至設計厚度,土料盡量選輕壤土、中壤土或沙質粘土,用推土機推平,不得含有大的物體塊、植物根及其他雜物等。堆巖坡面覆土要求分層壓實,壓實度不小于 0.9

對于采取植物措施的馬道、平臺和坡面需要進行覆蓋黃土,填充體坡面形成后在坡面覆土 1.0m,形成平臺后在頂部覆土 1.0m,先鋪設約 0.5m 厚的低肥效生土,然后再鋪設熟土壤 0.5m,以滿足種植植物的用地要求。邊坡防護:填充體每堆高 10m 設置 3m 寬的馬道,邊坡坡比 13.0,坡面覆土 1.0m,邊坡防護型式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進行防護。造地工程:覆土后進行土地復墾,應保證平臺平整,無大的起伏,由中間向兩側岸邊截洪溝成 2%的坡降,保證雨水可順利排至周邊截洪溝。邊坡復墾為灌木林地,馬道復墾為喬木林地,頂部平臺復墾為耕地。

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未進行封場覆土工程造地工程

公輔工程

取土

 

項目不設取土場,填埋場覆土首先利用場內表土,不足部分再外購黃土用于表層復墾。

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未進行填埋場覆土,后期填埋場覆土首先利用場內表土,不足部分再外購黃土用于表層復墾。項目不設取土場

洗車平臺

 

在南側初期壩和北側初期壩入口處各設置洗車平臺一座,運灰車輛沖洗廢水經 30m3收集池沉淀后循環使用。

與環評一致,進場道路只有南初期壩一條,故只在在南側初期壩入口處設置洗車平臺一座,運灰車輛沖洗廢水經30m3收集池沉淀后循環使用。

運輸道路

 

場外運輸道路全長為 9km,擬選運輸路線為:陽高電廠→利用 S301 省道(長度約 3km)→新建運輸道路(長度 6km)→場址。

 

與環評一致,場外運輸道路全長為 9km,擬選運輸路線為:陽高電廠→利用 S301 省道(長度約 3km)→新建運輸道路(長度 6km)→場址。

 

管理站

 

管理站占地面積為 300m2,建筑面積 50 m2,設有辦公室、值班室,50m3 水池一座。

企業未建設管理站,在附近村中租用民房作為值班室。

公用工程

供水

填埋場的生活、生產水源由南唐窯村生活用水管道接引,接入管理站水箱(50m3的玻璃鋼水箱)供管理站內工作人員日常使用。

企業未建設管理站,在附近村中租用民房作為值班室,值班室由南唐窯村生活用水管道接引,供管理站內工作人員日常使用。

供電

項目用電電源從南唐窯村通過線路引接,采用架空線引接至場址管理站的箱變,再由箱變引接至各個用電負荷。

與環評一致,電源從南唐窯村通過線路引接,再由箱變引接至各個用電負荷。

供熱

管理站取暖采用電采暖。

與環評一致,管理站取暖采用電采暖。

環保工程

廢氣

灰渣在電廠內調濕后出場,運灰車輛采用廂式運輸;灑水抑塵,避免大風天氣作業;每天定期對作業面灑水降塵;填充一個區域后及時覆土,每造出一個平臺,及時進行復墾;運灰車輛進出廠進行輪胎沖洗。

與環評一致,灰渣在電廠內調濕后出場,運灰車輛采用廂式運輸;灑水抑塵,避免大風天氣作業;每天定期對作業面灑水降塵;填充一個區域后及時覆土;運灰車輛進出廠進行輪胎沖洗。

廢水

在壩與山坡交界處壩肩及壩腳處均設置截洪溝,截洪溝末端接入干砌石護坦,經消能后排入自然沖溝。在場址上游構筑攔洪壩,在壩下設置排洪管,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消能之后排向場址東側的山溝;生活污水排入旱廁,定期由附近農民清掏外運,用于農田施肥;洗車平臺廢水經沉淀后循環使用,不外排。

與環評一致,在壩與山坡交界處壩肩及壩腳處均設置截洪溝,截洪溝末端接入干砌石護坦,經消能后排入自然沖溝。在場址上游構筑攔洪壩,在壩下設置排洪管,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消能之后排向場址南側的山溝;生活污水排入旱廁,定期由附近農民清掏外運,用于農田施肥;洗車平臺廢水經沉淀后循環使用,不外排。

噪聲

限制車速,限制鳴笛;合理安排作業時間,夜間不作業,分塊回填。

完成

生態恢復

填溝后可以實現綠化面積約 9.83hm2

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后期完成

大同市昌榮投資有限公司陽高縣王官屯鎮南唐窯村粉煤灰填溝造地項目包括工程內容:粉煤灰、爐渣及少量脫硫石膏作為填充物對荒溝進行土地復墾。

一、填溝造地工程

1、場地清理

環評:在進行回填前,首先進行場地清理,*樹根、雜草等附著物。經現場調查,項目所在地原為私挖濫采礦坑,庫底有少量松樹,因此清理庫底時需對此部分松樹進行移植,待防滲地基做好后,分區進行填埋。*對施工有影響、易刺穿土工膜的障礙物(如樹根等),清基厚度不小于 500mm,場地清理表土用于回填場封場時覆土綠化,雜草、樹根清理后,將地表到耕地層約0.5m 厚表土土壤單獨剝離,并分區專門堆置保存,以備日后生態恢復時使用,隨后進行場地整平,夯實地基。土堆高度不宜超過 510m

驗收調查:現已對全部廠區進行清理,場地清理表土用于回填場封場時覆土綠化,雜草、樹根清理后,將地表到耕地層約0.5m 厚表土土壤單獨剝離,并分區專門堆置保存,以備日后生態恢復時使用,隨后進行場地整平,夯實地基,與環評一致。沒有超挖。

2、場地平整

環評:填埋場域底部原地形為不規則形,平整坡底,坡底清基平整后基本無植被,并用外購土進行壓實以滿足填埋場承載力要求和鋪設土工膜的要求。邊坡平整要求:邊坡在鋪設防滲膜之前,先對邊坡裸露松動巖石進行清理,然后對坡面進行整平,*一切尖角雜物,欠坡回填夯實,負坡削坡挖平,為復合土工膜鋪設提供工作面。按照一定的設計標高及坡度進行場地整平(溝底橫向坡度一般不小于 2%,縱向坡度根據溝底縱坡及溝內地形,一般控制在 8%以內;兩側邊溝一般應按保證坡體穩定)。其次應進行壓實,涉及填挖方時,還應分層碾壓,壓實度不小于 93%

驗收調查:本項目已按環評要求進行底部平整工程滿足填埋場承載力要求和鋪設土工膜的要求。按環評要求以對坡面進行整平,*一切尖角雜物,欠坡回填夯實,負坡削坡挖平,為復合土工膜鋪設提供工作面。

3、防滲工程

環評:本填埋場兩側部分邊坡坡度較大,當邊坡坡度大于 45°時,需要先

對邊坡進行掛網噴漿,然后再鋪設高密度聚乙烯膜;當邊坡坡度小于 45°時,直

接在坡面上鋪設 0.75m 粘土襯層 +1.5mmHDPE 土工膜+0.3m 厚壓實黃土。本項目填埋場溝底防滲采用單人工復合襯層,將場址庫底清基后覆 0.75m 的粘土襯層,平整后鋪 1.5mm 厚高密度聚乙烯膜,再覆土 0.3m 作為保護層,整個防滲層的防滲*滿足《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20)中第 5.3.1 條要求。場址庫區底部防滲膜上部設置排滲系統,用于排出灰渣底部的滲水。排滲系統由初期壩上游的排滲盲溝、排滲管和下游的集滲池組成。滲水通過排滲盲溝、排滲管進入下游集滲池,集滲池內滲水用泵抽回場內用于噴灑,不外排。排滲盲溝采用直徑為 150mm 的塑料盲管,四周為反濾層及土工布。排滲盲管下游端、穿初期壩位置處與內徑為 150mm 滲濾液導排管相接,采用鋼骨架塑料復合管。在南、北兩個初期壩及副壩二下游各設集滲池一座,共 3 座集滲池,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座集滲池容積為 100m3

驗收調查:按環評要求建設當邊坡坡度大于 45°時,先對邊坡進行掛網噴漿,然后再鋪設高密度聚乙烯膜;當邊坡坡度小于 45°時,直接在坡面上鋪設 0.75m 粘土襯層 +1.5mmHDPE 土工膜+0.3m 厚壓實黃土。溝底防滲采用單人工復合襯層,將場址庫底清基后覆 0.75m 的粘土襯層,平整后鋪 1.5mm 厚高密度聚乙烯膜,再覆土 0.3m 作為保護層。在南、北兩個初期壩及副壩二下游各設集滲池一座,共 3 座集滲池,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座集滲池容積為 125m3

4、初期壩及隔離壩

環評要求:在場址內建造了兩座初期壩,作為初期運行時的擋灰壩,以利于灰渣排水固結和穩定灰渣壩的坡腳等多功能作用。溝內石料充足,初期壩均采用堆石壩。北初期壩頂的軸線長約60m ,壩高約14m ,北初期壩壩頂寬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2;南初期壩頂的軸線長約100m ,壩高約8m,南初期壩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 均為 1 2。為保證充分利用場址的自然地形,在場址內設置兩座隔離壩,兩座隔離壩均位于場址的東北側。溝內石料充足,隔離壩均采用堆石壩。隔離壩一的軸線長約15m,壩高約4m ,隔離壩一的壩頂寬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隔離壩二的軸線長約100m ,壩高約20m ,隔離壩二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 。隔離壩可與初期壩一并實施,也可在加筑子壩時再實施。

驗收調查:本項目已按環評要求在場址內建造了兩座初期壩,作為初期運行時的擋灰壩,以利于灰渣排水固結和穩定灰渣壩的坡腳等多功能作用。溝內石料充足,初期壩均采用堆石壩。北初期壩頂的軸線長約 60m ,壩高約 14m ,北初期壩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2;南初期壩頂的軸線長約 100m ,壩高約 8m,南初期壩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 均為 1 2,建設隔離壩二,離壩二的軸線長約100m ,壩高約20m ,隔離壩二壩頂寬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 。未建設隔離壩一。后期在填埋中隨填埋量和高度建設完成。

5、后期子壩排洪系統

環評:后期子壩均采用碾壓粉煤灰填筑子壩,共有四級子壩,各級子壩壩高均為10m,子壩頂寬 10m。下游壩面坡度為 1:4,上游壩面坡度為 1:3.5,各級子壩下游壩面覆土 0.5m 后采用漿砌石框格護面,格內覆土并植草護面。子壩與山坡交界處壩肩及壩腳處均設置截洪溝,壩面設置漿砌石臺階。

驗收調查: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未建設后期子壩。后期在填埋中隨填埋量和高度建設完成

6、排洪系統覆土、邊坡防護和造地工程

環評:1)攔洪壩及排洪管:場址上游構筑攔洪壩體,攔洪壩的壩頂標高為 1218.0m 。需要對上游面進行削坡放緩、碾壓密實加固,上游坡面削坡后的坡度不陡于 1:2.5,確保上游壩坡的穩定性,同時對上游壩面及坡腳進行防護,上游壩面采用漿砌石防護,上游坡腳采用鉛絲石籠進行防護在攔洪壩下設置排洪管,將上游洪水順利排往下游,壩下排洪管的管徑為1.4m,長度約 350m ,結合自然地形考慮設置在攔洪壩的東側壩下,實施方案為挖開敷設后分層回填。結合場址的自然地形,排洪管的走向為由西向東,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在副壩二下游設置消力池一座,容積200m3,上游洪水經消能之后排向場址東側的山溝。

驗收調查:按環評要求建設,本項目場址上游構筑攔洪壩體,攔洪壩的壩頂標高為1218m,對上游壩面及坡腳進行防護,上游壩面采用漿砌石防護,上游坡腳采用鉛絲石籠進行防護。在攔洪壩下設置排洪管,實際結合現場實際考慮設置在攔洪壩的南側初期壩下,結合現場實際的自然地形, 排洪管的走向為由北向南,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消能之后排向場址南測的山溝。將上游洪水順利排往下游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在北初期壩下游設置消力池一座,容積240m3上游洪水經消能之后排向場址南側的山溝。

環評:(2)截洪溝:在壩與山坡交界處壩肩及壩腳處均設置截洪溝。截洪溝采用 M7.5 泥砂漿砌 MU30 漿砌石石材,M10水泥砂漿砌筑,M7.5水泥砂漿勾縫,底部采用 C15混凝土墊層,壁厚400mm。截洪溝末端接入干砌石護坦,經消能后排入自然沖溝。

驗收調查:按環評要求在壩與山坡交界處壩肩及壩腳處均設置截洪溝。截洪溝采用 M7.5 泥砂漿砌 MU30 漿砌石石材,M10水泥砂漿砌筑,M7.5水泥砂漿勾縫,底部采用 C15混凝土墊層,壁厚400mm。截洪溝末端接入干砌石護坦,經消能后排入自然沖溝

7、覆土、邊坡防護和造地工程

環評:1)覆土工程:馬道和平臺覆土前應先將灰渣整平、碾壓(或機械夯實),然后覆20cm厚粘性土,土料的含水量要求在 16%~20%范圍,若含水量不夠時應在土料場灑水拌勻,覆土后應進行碾壓(或機械夯實),要求干容重不低于 1.55t/m3,之后再覆土至設計厚度,土料盡量選輕壤土、中壤土或沙質粘土,用推土機推平,不得含有大的物體塊、植物根及其他雜物等。堆巖坡面覆土要求分層壓實,壓實度不小于 0.9。對于采取植物措施的馬道、平臺和坡面需要進行覆蓋黃土,填充體坡面形成后在坡面覆土1.0m,形成平臺后在頂部覆土1.0m,先鋪設約0.5m厚的低肥效生土,然后再鋪設熟土壤 0.5m,以滿足種植植物的用地要求。

驗收調查: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后期堆場投運以后進行覆土。

環評:2)邊坡防護及造地工程:填充體每堆高10m設置3m寬的馬道,邊坡坡比1:3.0,坡面覆土1.0m,邊坡防護型式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進行防護。覆土后進行土地復墾,應保證平臺平整,無大的起伏,由中間向兩側岸邊截洪溝成 2%的坡降,保證雨水可順利排至周邊截洪溝。邊坡復墾為灌木林地,馬道復墾為喬木林地,頂部平臺復墾為耕地。

驗收調查:按環評要求邊坡防護型式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進行防護。本項目為階段性驗收,后期填充完成后進行復墾

8、輔助工程

環評:1)取土場:本項目采用邊作業邊封頂的方式,坡面和平臺覆土首先來源于填埋場表層剝離土,剝離后的表土堆放于后期未填埋場,填埋場覆土首先利用場內表土,不足部分再由建設單位從眾和村購入,并運輸到現場,表土及購入土方能夠滿足坡面和平臺覆土用量。取土方式全部采用挖掘機取土,取土時要求從上到下就地取土,取土后盡量放緩邊坡,挖土后用挖掘機挖斗壓實,保證邊坡穩定性,對邊坡必須采取削坡、護坡支護等保護措施,確保工程質量。表層土臨時堆放場所要進行苫蓋防塵,運輸車輛進行苫蓋,并對運輸道路進行灑水抑塵,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粉塵排放。

驗收調查:按環評要求本項目采用邊作業邊封頂的方式,坡面和平臺覆土首先來源于填埋場表層剝離土,剝離后的表土堆放于后期未填埋場,不設取土場

環評:2運輸道路:場址外運輸道路即電廠至場址邊界的運輸道路,灰渣及少量脫硫石膏將通過該運輸道路輸送至場址。場外運輸道路全長為 9km,擬選運輸路線為:陽高電廠→利用S301 省道 (長度約 3km)→新建運輸道路(長度 6km)→場址。S301 國道可以滿足正常灰渣運輸要求,可利用長度為 3km。場址內運輸道路即場址邊界至場址溝底的運輸道路,場址場內運輸道路總長約為 1000m,道路等級為四級廠外道路,采用泥結碎石路面,路面寬為 6m,道路做法從上到下依次為:40mm 磨耗層、200mm 泥結碎礫石面層、150 碎礫石基層、200mm水泥石灰土。

驗收調查:按環評要求本項目場址外運輸道路即電廠至場址邊界的運輸道路場外運輸道路全長為 9km,運輸路線為:陽高電廠→利用S301 省道 (長度約 3km)→新建運輸道路(長度 6km)→場址。場址場內運輸道路總長約為 1000m,道路等級為四級廠外道路,采用泥結碎石路面,路面寬為 6m,道路做法從上到下依次為:40mm 磨耗層、200mm 泥結碎礫石面層、150 碎礫石基層、200mm水泥石灰土。

環評:2洗車平臺:洗車平臺設置在填溝造地區出口處附近,配套設置30m3的沉淀池及運灰車輛沖洗廢水循環利用系統。在南側荒溝和北側荒溝出口處各設置洗車平臺一座,每個洗車平臺帶有容積30m3的水池。運灰車輛沖洗廢水經沉淀后循環使用,不外排。

驗收調查:本項目進場道路只有南初期壩一條,故只在在南側初期壩入口處設置洗車平臺一座,運灰車輛沖洗廢水經30m3集池沉淀后循環使用。不外排。

3.2.5 工程主要變更情況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及生態環境部“關于印發污染影響類建設項目重大變動清單(試行)的通知”(環辦環評函【2020688號),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生產工藝和環境保護措施五個因素中的一項或者一項以上發生重大變動,且可能導致環境影響顯著變化(特別是不利環境影響加重的),界定為重大變動。

環評防治措施

實際建設情況

是否為重大變更

在南、北兩個初期壩及副壩二下游各設集滲池一座,共 3 座集滲池,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座集滲池容積為 100m3

在南、北兩個初期壩及副壩二下游各設集滲池一座,共 3 座集滲池,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座集滲池容積為 125m3

在場址內設置兩座隔離壩,兩座隔離壩均位于場址的東北側。溝內石料充足,隔離壩均采用堆石壩。隔離壩一的軸線長約15m,壩高約4m ,隔離壩一的壩頂寬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隔離壩二的軸線長約100m ,壩高約20m ,隔離壩二壩頂寬 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 。隔離壩可與初期壩一并實施,也可在加筑子壩時再實施。

 

已建設隔離壩二,離壩二的軸線長約100m ,壩高約20m ,隔離壩二壩頂寬6.0m,上、下游邊坡均為 1 2 。未建設隔離壩一。后期在填埋中隨填埋量和高度建設完成。

在攔洪壩下設置排洪管,結合場址的自然地形,排洪管的走向為由西向東,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在副壩二下游設置消力池一座,容積200m3,上游洪水經消能之后排向場址東側的山溝。

 

在攔洪壩下設置排洪管,實際結合現場實際考慮設置在攔洪壩的南側初期壩下,結合現場實際的自然地形, 排洪管的走向為由北向南,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消能之后排向場址南測的山溝。將上游洪水順利排往下游上游的洪水經過排洪管、消力池,在北初期壩下游設置消力池一座,容積240m3,上游洪水經消能之后排向場址南側的山溝。

在南側荒溝和北側荒溝出口處各設置洗車平臺一座,每個洗車平臺帶有容積30m3的水池。運灰車輛沖洗廢水經沉淀后循環使用,不外排。

 

本項目進場道路只有南初期壩一條,故只在在南側初期壩入口處設置洗車平臺一座,運灰車輛沖洗廢水經30m3收集池沉淀后循環使用。不外排。

 

經實地調查,本項目實際建成與環評變更不存在重大變動。

 

?

聯系我們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碧水云天頤園南商鋪9#12 ?
電話:18636975491、15513767722
?2021? ?山西運星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晉ICP備2021009807號-1 ? 技術支持 - 資海科技集團